图书介绍

五代十国经济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五代十国经济史
  • 杜文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3797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史-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五代十国经济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1

一、人口数量的考证 1

二、人口的迁徙 5

三、人口的分布与密度 7

第二节 土地形态 11

一、国有土地的种种形态 11

(一)屯田 11

(二)营田 14

(三)皇庄与官庄 17

二、地主私有土地 20

(一)地主私有土地 20

(二)寺院土地 23

三、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26

第三节 水利建设 29

一、北方的水利成就 29

二、南方各国的水利成就 34

三、发展特点及局限性 40

第四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特点 43

一、耕作技术与农具的改进 43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5

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50

(一)花卉业的发展 50

(二)水果业的发展 54

(三)药材种植的扩大 58

(四)蔬菜种植的专业化 60

(五)桑蚕业的发展 61

(六)水产养殖业 62

四、关于农业商品化趋势 64

第二章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及其特点 66

第一节 手工业管理体制 66

一、官营手工业管理部门 66

二、私营手工业的管理 67

第二节 手工业的门类及发展水平 68

一、矿冶业的情况 69

(一)矿藏的分布 69

(二)冶铁业与金银制造业 70

(三)铸钱业 73

二、染织业的发展 80

(一)丝织业 80

(二)织布业 84

(三)印染业 85

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 87

(一)造纸业 87

(二)文具业 89

(三)印刷业 92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95

四、制茶业的发展 97

(一)茶区的分布 97

(二)种茶技术的提高 110

(三)制茶业的发展 112

五、制瓷业的发展 115

(一)分布的状况 115

(二)技术的提高 118

(三)艺术特点 121

六、造船业与制盐业 122

(一)造船业 122

(二)制盐业 126

第三章 商业与交通的发展及特点 132

第一节 国内商业的情况 132

一、商人的活跃与都市经济的繁荣 132

二、南北方之间的贸易情况 138

三、区域市场与乡村商业的发展 141

(一)区域市场的形成 141

(二)乡村商业的发展 145

四、与周边民族的贸易情况 151

五、商业发展的局限性 155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情况 157

一、与朝鲜半岛的贸易 157

二、与日本的贸易 159

三、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贸易 161

四、惨淡的陆上对外贸易 166

第三节 货币经济 170

一、钱币紧缺问题 170

二、币制紊乱问题 174

三、白银进入流通领域 175

四、各国货币政策 183

第四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 187

一、重要的陆路交通线路 187

(一)开封至于阗的交通线路 187

(二)开封至上京、黄龙府的交通线路 190

(三)开封至莱、登等州的交通线路 194

(四)开封至岭表的交通线路 195

(五)长安至成都的交通线路 197

二、重要的水路交通线路 199

(一)黄河以南的水路交通线 199

(二)黄河以北的水路交通线 203

(三)南方各地的水路交通线 206

三、海上交通的发展 209

(一)国内交通情况 209

(二)对外交通情况 211

第四章 畜牧业与林业的状况 214

第一节 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214

一、管理机构与监牧分布 214

二、地方与诸国牧马业 219

三、有关畜牧业之政策 221

四、周边民族畜牧业的生产状况 224

第二节 林业的发展情况 228

一、林业管理与法规 228

二、城市与农村植树 232

三、对林业发展状况的评估 237

第五章 赋役制度的变化 242

第一节 两税实施及其变化 242

一、关于两税的定税问题 242

二、关于两税税额的问题 245

三、折纳、纽配、加耗、预借等问题 250

四、增溢概量、会钞与两税的分配 256

第二节 杂税的征纳 258

一、丁口税的恢复 258

二、杂变之赋的征收 261

三、资产与农副产品税 264

第三节 名目繁多的商税 266

一、茶法与茶税 266

二、盐政与盐税 270

三、其他商税 276

第四节 繁重的徭役 277

一、名目繁多的力役 278

二、杂徭与职役 280

三、役法的混乱 283

第六章 其他经济问题的研究 286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286

一、中原地区的经济状况 286

二、江淮地区的经济特点 288

三、两湖地区的经济特点 289

四、川蜀地区的经济特点 291

五、闽广地区的经济特点 293

六、河西地区的经济特点 295

第二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300

一、学术史的回顾 300

二、评估经济重心形成的客观标准 303

三、南移的起始与完成时间 305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经济地位 311

一、经济发展的几个新特点 311

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13

三、对其经济地位的评估 315

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3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