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 王先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4085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87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70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近代史-1840~1949-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千古变局——鸦片战争与中国历史进程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一、传统中国社会的危机与新动向 1

二、进逼中国的西方列强 5

三、“闭关政策”与中外贸易 7

第二节 从鸦片贸易到鸦片战争 11

一、鸦片贸易与禁烟斗争 11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 17

三、《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3

第三节 悲惨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26

一、民族抗争的持续展开 26

二、列强对华利益的继续扩张 27

三、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侵吞 30

第四节“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32

一、变局时代的到来 32

二、鸦片战争后思想、文化的新趋向 40

第二章 历史悲歌——太平天国的兴与衰 51

第一节 兴起与发展:从金田到天京 51

一、山雨欲来:农民的生存危机 51

二、“上帝会”:造反的理论与组织 56

三、定鼎天京:胜利的欢欣 59

四、危机下的清廷:对策与措施 63

五、北伐与西征:从攻势到守势 66

六、从天地会到捻军:风起云涌的起义 70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太平天国的制度与政策 75

一、太平天国的军政制度 75

二、政治纲领与经济政策 76

三、社会、文化与外交政策 81

第三节 历史的悲局:天京变乱与天国消亡 86

一、天京事变:走向衰亡的转折 86

二、“借师助剿”:清廷的新对策 88

第四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影响与历史地位 94

一、太平天国与社会变迁 94

二、社会、经济的变化 97

三、社会风习的嬗变 101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106

第三章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110

第一节 辛酉政变与晚清政局 110

一、辛酉政变与西太后权势的形成 110

二、洋务派的兴起与晚清政局 113

三、中西之争:洋务派与守旧派的交锋 116

第二节 洋务新政:“自强求富” 118

一、借法自强与早期工业化的启动 118

二、编练海军与海防现代化 123

三、“求富”活动与民用企业的兴办 125

四、办学堂、遣留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声 131

第三节 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动 136

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初步发展(商办企业的出现) 136

二、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动 139

三、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转型 145

第四章 忧患重重——同光时期的中外关系 152

第一节 近代外交的起步与边疆危机 152

一、外交体制的近代转向 152

二、遣使出访和驻外使领 156

三、边疆危机 158

四、新疆收复与中俄《伊犁条约》 163

第二节 中法战争 166

一、历史背景 166

二、战争过程与结局 169

三、中法战争的影响 172

第三节 甲午中日战争 175

一、战前中日双方形势 175

二、战争的展开 182

三、《马关条约》与战后中国 189

第五章“行变法”、“定国是”——维新变法与近代思想启蒙 197

第一节 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 197

一、“三国干涉还辽” 197

二、《中俄密约》的签订 198

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政策 199

四、列强对华的经济扩张 202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 208

一、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 208

二、公车上书 216

三、帝党的支持 218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涨与“百日维新” 219

一、维新运动的持续高涨 219

二、“百日维新”与政治现代化的尝试 234

第四节 戊戌政变: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顿挫 236

一、戊戌政变的发动 236

二、戊戌政变后的政局 241

三、深远的历史影响 243

第六章 庚子之变——从反洋教到义和团运动 246

第一节 炮口下的传教 246

一、洋教的迅猛发展 246

二、基督教与近代化事业的兴起 250

第二节 传教与侵略:传教士的另一面 256

一、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256

二、霸占民产,危害民生 257

三、挑起民教冲突 258

第三节 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的兴起 259

一、教案频发的原因 259

二、天津教案与《传教章程》 261

三、余栋臣与“顺清灭洋”口号 263

四、义和团的勃兴 264

五、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268

六、义和团的组织结构 269

第四节“八国联军”与清廷的“宣战” 273

一、西摩尔进犯北京 273

二、大沽之战与清廷的“宣战” 274

三、“东南互保”的形成 276

第五节京、津陷落与列强暴行 278

一、天津保卫战 278

二、西太后离京“巡狩” 280

三、八国联军的暴行 281

四、沙俄肆虐中国东北 282

五、列强的分赃和争夺 283

六、美国“门户开放”再提出 285

第六节 保皇会与自立军:维新派的分化 285

一、自立会和“中国国会” 285

二、自立军起义 287

三、维新派与义和团 288

第七节《辛丑条约》与义和团的失败 290

一、《议和大纲》与中外谈判 290

二、清政府被迫“惩办祸首” 292

三、《辛丑条约》与“洋人的朝廷” 292

第八节 时代转型:义和团与近代民族主义运动 296

一、历史分界:义和团与近代民族抗争 296

二、时代特征:从“排外”到“争利权” 298

第七章 晚清“新政”——制度变迁与“民变”风潮 304

第一节“新政”的提出与实施 304

一、倡行“新政” 304

二、编练新军 305

三、举办警政 307

四、废除科举 308

五、兴办学堂 309

六、鼓励留学 314

第二节 清末立宪运动 316

一、立宪派的活动 316

二、出洋考察宪政 319

三、“预备仿行宪政” 321

四、“皇族内阁”的出台 323

第三节 官制改革 324

一、中央官制改革 324

二、地方官制改革 325

第四节 法制改革 326

一、修订法律馆 326

二、《公司律》与《破产律》 328

三、《钦定宪法大纲》 330

四、修订《刑律》 331

第五节 地方自治 332

一、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 332

二、自治章程的颁布 333

三、地方自治的推广 335

第六节“新政”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 336

一、思想文化的变迁 336

二、社会阶层的变动 339

三、“民变”与社会动荡 340

第八章 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民国创立 346

第一节“全球革命潮”——辛亥前十年的中国 346

一、民族危亡之秋 346

二、社会经济崩溃 350

三、社会动荡加剧 351

四、新政改革失利 355

五、新思想与新力量 357

六、“全球革命潮” 360

第二节 清王朝的覆亡 369

一、清廷政局乱象 369

二、立宪大请愿 371

三、起义:前赴后继的革命党 373

四、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 376

第三节 民国创建:辛亥革命的结局 380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380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383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反思 389

第九章 逆境重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 394

第一节 动荡不已的民初政局 394

一、袁世凯:践踏约法 394

二、国民党:“二次革命” 398

三、袁世凯:走向帝制 399

四、护国运动:再造共和的斗争 402

第二节 民族与社会危机的继续加深 405

一、帝国主义侵略与分裂中国领土 405

二、北京政府:媚外政策与“二十一条” 411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 414

一、第一次护法运动 414

二、军阀混战与政治动荡 421

三、第二次护法运动 424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复古潮流 425

一、尊孔读经 425

二、“开明专制论” 427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28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 428

二、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430

三、白话文与打倒孔家店 431

第六节 激荡的思潮与主义 433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433

二、梁漱溟:文化保守主义 436

三、马克思主义:主义之争中的历史成果 437

第七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439

一、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439

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440

第八节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41

一、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爆发 441

二、“三罢”:五四运动新发展 445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446

第九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448

一、工商业的成长与发展 448

二、农业发展的滞后性 451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 454

第十章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 45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59

一、党的建立 459

二、党的纲领 462

三、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465

第二节 北京政变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468

一、军阀势力的演变与北京政变 468

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472

三、“省宪自治”与“废督裁兵” 474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477

一、中共“三大”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77

二、孙中山与国共合作 479

三、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483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破裂 486

一、国共合作后的新局面 486

二、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高涨 489

三、国共之间:合作与分离 492

四、东北易帜与北洋军阀的终结 495

第五节 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497

一、文化领域的思潮与论争 497

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500

三、哲学领域的“科玄论战” 502

四、史学领域的论争 504

第十一章 十年较量——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苏维埃革命 50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508

一、国民党的“训政”与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 508

二、国民党与新军阀混战 513

三、“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 518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523

一、币制改革及影响 523

二、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527

三、经济形态的新发展 534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539

五、社会改良派的主张与活动 543

第三节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艰难发展 546

一、武装斗争:中共的三次武装起义 546

二、走向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548

三、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550

四、“围剿”与反“围剿” 554

五、走向陕北:艰难长征路 557

六、苏区社会的变动 560

第十二章 同仇敌忾——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的转折 567

第一节 华北事变与民族救亡大潮 567

一、华北危亡: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567

二、中国在怒吼:“一二·九”运动 571

三、西安事变:国共二次合作的历史前提 575

第二节“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580

一、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抗战 580

二、全民抗战的实现:中华民族“最后的关头” 582

三、血肉长城:正面防御作战的展开 584

四、到敌人后方去: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587

五、战时体制与政策 590

六、持久战: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 592

第三节 战略相持:艰苦的对决 594

一、战局的转变:日军战略进攻的困境 594

二、有限攻势与反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595

三、扫荡与反扫荡: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597

四、逆流与暗潮:全国抗战局面的重重危机 599

五、突破危局:全民抗战的胜利之基 601

六、历史在转折中:战场较量与国际形势 603

第四节 战略反攻:最终的胜利 606

一、局部反攻:敌后战场的新转机 606

二、持续会战:正面战场上的再较量 607

三、法西斯阵线的瓦解: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 609

四、全面反攻:抗日战争的胜利 611

第五节 萌生与成长:战时的社会与文化 614

一、战时社会——文化变迁概述 614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 616

三、爱国与民主:思想的力量 619

第十三章 历史的抉择——国共对决与新中国的建立 622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622

一、和平建国:人民的向往 622

二、国共之间:不同的选择 624

三、中间道路:民主党派的努力 625

四、和平谈判与政治协商 627

五、局部内战与和谈的继续 630

六、停战调处与政协会议召开 631

第二节 国民党的内战部署 634

一、撕毁政协协议 634

二、美国援助和马歇尔调停 635

三、人民的呼声:反内战运动 638

四、放弃幻想:解放区的备战 640

第三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与扩大 641

一、战争态势:实力的对比 641

二、全面进攻:国民党的战略企图 646

三、重点进攻:国民党的战略调整 646

第四节 战局逆转 648

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648

二、中共的行动纲领 651

三、战争与政治:解放区的土改、整党与整军 652

四、戡乱总动员:面对危机的国民党 654

第五节 战略决战:军事上的最后较量 657

一、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657

二、三大战役:国共决胜之战 658

第六节 分化与重构:社会、政治的新变动 663

一、政治格局的变化 663

二、国统区:社会危机重重 666

三、民族自治:边疆人民的反抗 668

四、民主党派的转向 670

第七节 社会一经济的变动 671

一、《中美商约》的签订 671

二、垄断资本的膨胀 672

三、国统区:经济体系总崩溃 674

四、国统区:文教事业的破产 677

第八节 历史新纪元:新中国的诞生 678

一、蒋介石下野:国民党的政治危机 678

二、建设新中国的纲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680

三、势如破竹:解放军攻占南京 681

四、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83

后记 68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