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
  • 冯静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9479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武器装备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装备可靠性与综合保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装备可靠性工程概述 1

1.1.1 可靠性与可靠性工程 1

1.1.2 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3

1.1.3 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发展 6

1.2 可靠性在现代装备研制中的重要地位 8

1.2.1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特性 8

1.2.2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制约装备效费比的重要因素 8

1.2.3 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产品的设计特性 9

1.2.4 可靠性工作的法规与标准 9

1.3 装备的保障与综合技术保障 10

1.3.1 装备系统和装备保障 10

1.3.2 装备保障问题的严重性 12

1.3.3 装备综合技术保障 15

1.4 装备可靠性工程与综合保障 20

1.4.1 综合保障与可靠性、维修性等专业工程的关系 20

1.4.2 综合保障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20

1.4.3 寿命周期各阶段综合保障的任务 23

1.4.4 综合保障的特点 27

第2章 装备的可靠性参数及指标 29

2.1 可靠性及其度量 29

2.1.1 产品的可靠性 29

2.1.2 可靠度函数及累积故障分布函数 30

2.1.3 故障率 33

2.1.4 平均故障前时间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39

2.2 常用的可靠性参数及其分类 41

2.2.1 常用的可靠性参数 41

2.2.2 参数的分类 43

2.3 可靠性参数与指标的特点 45

2.4 参数选择和指标确定的依据和要求 45

2.4.1 参数选择的依据 45

2.4.2 指标确定的依据 46

2.4.3 参数、指标确定的程序 46

2.5 参数及其量值的转换 47

2.5.1 参数及其量值转换模型 47

2.5.2 保证参数量值转换正确性的基本要素 49

2.6 国外若干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参数和指标 49

习题 53

第3章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6

3.1 概述 56

3.1.1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目的和用途 56

3.1.2 可靠性框图和工作原理图 56

3.2 几种典型的可靠性模型 59

3.2.1 串联系统模型 59

3.2.2 并联系统模型 61

3.2.3 混联系统模型 62

3.2.4 r/n(G)模型 63

3.2.5 非工作贮备模型 65

3.2.6 网络系统模型 66

3.3 基本可靠性模型和任务可靠性模型 73

3.3.1 基本可靠性模型 73

3.3.2 任务可靠性模型 74

3.4 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75

3.4.1 确定产品定义 75

3.4.2 建立任务可靠性框图 77

3.4.3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77

3.4.4 建模工作的注意事项 77

3.5 选择可靠性模型的原则 77

习题 80

第4章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85

4.1 可靠性分配 85

4.1.1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和依据 85

4.1.2 可靠性分配的准则 86

4.1.3 可靠性分配方法 86

4.2 可靠性预计 97

4.2.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与意义 97

4.2.2 可靠性预计的方法 97

习题 102

第5章 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 103

5.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103

5.1.1 概述 103

5.1.2 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104

5.1.3 危害性分析 109

5.1.4 确定重要件和关键件 112

5.1.5 进行FME(C)A应注意的问题 113

5.1.6 应用实例 115

5.2 故障树分析 119

5.2.1 概述 119

5.2.2 故障树的建造 120

5.2.3 故障树的数学描述 128

5.2.4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133

5.2.5 故障树定量化计算 139

5.2.6 故障树的简化 148

5.2.7 重要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155

5.2.8 FTA法的评价 158

5.2.9 FTA法的应用实例 158

5.3 可靠性设计方法 164

5.3.1 概述 164

5.3.2 制定和贯彻可靠性设计准则 165

5.3.3 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准则 166

5.3.4 降额设计 171

5.3.5 简化设计 171

5.3.6 余度设计 172

5.3.7 耐环境设计 174

5.3.8 热设计 175

5.3.9 健壮设计 176

习题 187

第6章 可靠性试验与鉴定 190

6.1 可靠性试验概述 190

6.1.1 可靠性试验的目的 190

6.1.2 可靠性试验的特点 190

6.1.3 可靠性试验的分类 190

6.2 可靠性寿命试验 192

6.2.1 寿命试验的目的 192

6.2.2 寿命试验的分类 192

6.2.3 寿命试验的设计 193

6.2.4 寿命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196

6.3 可靠性抽样检验 202

6.3.1 计数抽样检验 202

6.3.2 指数分布的寿命抽样方案 210

6.3.3 指数分布的计量一次抽样检验 215

6.4 可靠性筛选试验 219

6.4.1 可靠性筛选的意义 219

6.4.2 筛选时间的确定 221

6.5 加速寿命试验 224

6.5.1 加速寿命试验和失效物理 224

6.5.2 加速寿命试验实施的基本结论 226

6.5.3 加速寿命试验中的参数估计问题 226

6.6 可靠性增长试验 230

6.6.1 可靠性增长趋势的检验方法 231

6.6.2 Duane模型与分析 236

6.6.3 AMSAA模型与分析 242

习题 250

第7章 维修性设计与分析 252

7.1 概述 252

7.1.1 维修性的基本概念 252

7.1.2 维修性的主要度量指标 253

7.1.3 维修活动的分类 255

7.1.4 装备的维修级别 257

7.2 系统维修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58

7.2.1 维修性函数 259

7.2.2 维修性模型中常用的统计分布 260

7.2.3 可用度函数 267

7.3 维修性预计与分配 271

7.3.1 维修性分配 271

7.3.2 维修性预计 277

7.4 系统维修性设计 279

7.4.1 设计检查一览表 280

7.4.2 封装结构设计 281

7.4.3 人机系统设计 282

7.4.4 安全性 283

7.4.5 测试与检查 284

7.5 维修性验证与评定 286

7.5.1 概述 286

7.5.2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的程序 287

7.5.3 故障的模拟与样本的分配方法 289

7.5.4 维修性试验方案的设计 290

7.6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293

7.6.1 RCM的基本思想 293

7.6.2 系统的RCM分析 296

习题 299

第8章 安全性分析 302

8.1 概述 302

8.1.1 基本概念 302

8.1.2 安全性参数 303

8.1.3 安全性指标 304

8.1.4 系统安全性与技术安全 304

8.1.5 系统安全性与其他学科 305

8.2 安全性分析的事故机理 307

8.2.1 危险、危险因素和事故 307

8.2.2 事故机理 308

8.2.3 基于事故机理的安全性分析框架 309

8.3 危险分析方法 311

8.3.1 初步危险表 311

8.3.2 初步危险分析 311

8.3.3 分系统危险分析 314

8.3.4 系统危险分析 314

8.3.5 事件树分析 315

8.3.6 主逻辑图与功能事件序列图 317

8.3.7 危险与运行性分析 321

8.4 软件安全性分析 328

8.4.1 软件安全性基本概念 328

8.4.2 软件不安全的原因 329

8.4.3 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安全性工作 330

8.4.4 软件安全性分析过程 332

8.4.5 软件安全性分析技术 335

习题 339

第9章 保障系统设计 340

9.1 规划保障 340

9.1.1 装备保障的基本概念 340

9.1.2 规划保障的基本概念 342

9.1.3 规划保障的程序 344

9.1.4 规划保障数据输入和研制各阶段的工作 348

9.1.5 规划保障时应考虑的问题 348

9.1.6 制定和优化保障方案的主要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 349

9.2 规划保障资源 362

9.2.1 保障资源要求形成的一般过程 362

9.2.2 规划人力与人员 365

9.2.3 规划供应保障 367

9.2.4 规划保障设备 372

9.2.5 规划技术资料 375

9.2.6 规划训练与训练保障 378

9.2.7 规划保障设施 381

9.2.8 规划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PHS&T)保障 383

9.2.9 规划计算机资源保障 385

9.3 保障系统的形成 386

9.3.1 保障系统的内涵 386

9.3.2 保障系统形成的过程 386

第10章 综合保障工程管理 389

10.1 综合保障工程的接口 389

10.1.1 综合保障工程接口的概念与分类 389

10.1.2 综合技术保障要素之间的接口 390

10.1.3 工程学科之间的接口 391

10.1.4 承制方内部的接口 394

10.1.5 承制方与订购方及供应方的接口 396

10.2 综合保障工程管理的方法 397

10.2.1 系统工程管理 397

10.2.2 并行工程 406

10.3 综合保障工程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配备 412

10.3.1 综合保障工程组织机构 412

10.3.2 承制方与供应方综合技术保障的组织结构形式 416

10.3.3 产品综合工作组的组织方法 420

10.3.4 综合保障工程专业人员的配备 423

10.4 综合保障工程的规划与控制 425

10.4.1 综合保障工程的规划 425

10.4.2 综合保障工程的控制 440

10.4.3 装备由生产向作战使用转移的控制 444

10.5 综合保障工程的风险管理 448

10.5.1 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448

10.5.2 综合保障工程的风险与控制 451

10.5.3 综合保障风险管理 454

10.6 综合保障信息管理 460

10.6.1 综合保障信息管理概述 460

10.6.2 全寿命信息管理 463

10.6.3 综合保障信息系统 471

附录 47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