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学 精编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黄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5366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学 精编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范畴 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3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3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3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 3
货币流通 3
货币的权势与无货币的“理想”社会 3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7
货币并非开天辟地就已存在 10
古代货币起源说 10
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10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10
古代的货币 10
币材 10
铸币 10
用纸做的货币 10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10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10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 10
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无现金社会 10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15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15
货币单位 15
货币购买力 15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5
支付手段 15
流通中的货币和货币需求 15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15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职能、汇率 15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20
从职能视角的货币界说 20
一般等价物 20
货币与流动性 20
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20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20
第六节 货币制度 23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23
币材的确定 23
货币单位的确定 23
金属货币的铸造 23
本位币和辅币 23
对钞票和存款货币的管理 23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23
金本位的发展史 23
第七节 国际货币体系 27
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27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7
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终结和浮动汇率制 27
货币局制度 27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27
美元化 27
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27
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 27
第二章 信用 34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34
什么是信用 37
信用也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 37
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37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37
市场经济要求信用秩序 37
第二节 高利贷 37
高利贷的特点 37
历史上对高利贷的态度 37
资产阶级反高利贷的斗争 37
中国的高利贷问题 37
当前的“民间借贷” 37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39
“信用经济” 39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39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39
可支配货币收入及其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 39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39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39
国际收支中的盈余和赤字 39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39
资金流量分析 39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47
商业信用 47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47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47
商业信用在中国 47
银行信用 47
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47++++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47
国家信用 47
消费信用 47
国际信用 47
第五节 股份公司 54
股份公司 54
股份公司与信用 54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54
股份公司在中国 54
第三章 金融 58
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 58
“金融”这个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 58
“金融”这个中文词并非古已有之 58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58
比较“金融”与“finance” 58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与本教材的约定 58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 61
古代相互独立发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 61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61
金融范畴的扩展 61
金融体系 61
对金融范畴的界定 61
第三节 金融学科体系 65
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 65
货币银行学 65
本教材的取名和英文译名 65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69
第一节 利息 69
人类对利息的认识 69
利息的实质 69
利息之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69
收益的资本化 69
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 72
利率及其系统 72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72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72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72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行业利率 72
年率、月率、日率 72
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 76
概念和计算公式 76
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76
现值与终值 76
现值的运用 76
竞价拍卖与利率 76
利率与收益率 76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 8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81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81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 81
利率管制 81
第五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 86
什么是利率期限结构 86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86
到期收益率 86
收益率曲线 86
第六节 利率的作用 90
利率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环境 90
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90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 93
第一节 外汇 93
外汇界说再释 93
外汇管理与管制 93
可兑换与不完全可兑换 93
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93
第二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97
汇率 97
汇率牌价表与标价法 97
单一汇率与复汇率 97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黑市汇率 97
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97
人民币汇率制度 97
第三节 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 101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101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101
汇率与利率 101
第四节 汇率的决定 105
关于汇率的决定 105
国际借贷说 105
购买力平价说 105
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在计算人均GNP中的差异 105
汇兑心理说 105
货币分析说 105
金融资产说 105
第五节 汇率的作用与风险 109
汇率与进出口 109
汇率与物价 109
汇率与资本流出入 109
汇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109
汇率风险 109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109
第六章 金融市场概述 115
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115
什么是金融市场 115
金融市场中交易的产品、工具——金融资产 115
金融资产的特征 115
金融市场的功能 115
金融市场运作流程的简单概括 115
金融市场的类型 115
我国金融市场的历史 115
第二节 货币市场 121
票据与贴现市场 121
国库券市场 121
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 121
回购市场 121
银行间拆借市场 121
第三节 资本市场 124
股票市场 124
我国股票交易的发展 124
长期债券与长期债券市场 124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124
第四节 衍生工具市场 128
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 128
远期和期货 128
期权 128
互换 128
衍生工具由简至繁的演变 128
金融衍生工具的双刃作用 128
第五节 投资基金 131
投资基金及其发展历史 131
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131
私募基金 131
收益基金与增长基金 131
货币市场基金 131
对冲基金 131
风险投资基金 131
养老基金 131
第六节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 135
外汇市场的概念与功能 135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交易方式 135
我国的外汇市场 135
黄金市场的历史发展 135
黄金市场的金融功能 135
我国的黄金流通体制改革 135
第七节 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139
风险资本 139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 139
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 139
创业板市场 139
第八节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41
金融市场国际化 141
欧洲货币市场 141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演进和格局 141
国际游资 141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145
第一节 证券价格与市场效率 145
有价证券的面值与市值 145
证券价格指数 145
市场效率的定义 145
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145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 145
第二节 证券价值评估 148
证券价值评估及其思路 148
债券价值评估 148
股票价值评估 148
市盈率 148
第三节 风险与投资 150
金融市场上的风险 150
道德风险 150
关键是估量风险程度 150
风险的度量 150
资产组合风险 150
投资分散化与风险 150
有效资产组合与最佳资产组合 150
第四节 资产定价模型 157
资产定价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157
资本市场理论 157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57
第五节 期权定价模型 161
期权价格与期权定价模型 161
期权定价的二叉树模型 161
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 161
第六节 无套利均衡与风险中性定价 166
关于金融市场的均衡 166
金融产品的可替代性 166
复制与无套利均衡分析 166
金融市场均衡的特点 166
风险中性定价 166
第八章 金融中介概述 172
第一节 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范围 172
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 172
联合国统计署和SNA的分类 172
金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72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175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175
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 175
其他金融机构 175
发展中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特点 175
跨国金融中介 175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179
中国人民银行 179
政策性银行 179
国有商业银行 17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179
其他商业银行 179
投资银行、券商 179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179
信托投资公司 179
财务公司 179
金融租赁公司 179
邮政储蓄机构 179
保险公司 179
投资基金 179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179
金融机构多样化的必然性 179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189
国际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 189
国际清算银行 18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89
世界银行 189
亚洲开发银行 189
附录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改革开放后的改革 193
建国前夕的金融体系 19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193
“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193
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期的金融改革 193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198
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198
存款货币银行名称的由来 198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 198
现代银行的产生 198
旧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及构成 198
商业银行的作用 198
“金融资本”与垄断 198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98
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业务 202
负债业务 202
资产业务 202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202
银行卡业务 202
第三节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207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分业经营与传统的混业经营并存 207
美日等国从强调分业到转变方向 207
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 207
第四节 金融创新 209
金融创新浪潮 209
避免风险的创新 209
避免风险与资产业务的证券化 209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209
网络银行 209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209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09
第五节 不良债权 214
不良债权及其不可避免性 214
需要科学的分析 214
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及其成因 214
债权质量分类法 214
第六节 存款保险制度 217
存款保险制度 217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 217
这一制度引进我国的问题 217
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220
存款货币银行是企业 220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220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220
我国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220
备受重视的风险管理 220
风险管理的理念 220
银行的内部控制 220
第十章 中央银行 227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227
中央银行的初创和发展 227
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227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227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230
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及其职能 230
发行的银行 230
银行的银行 230
国家的银行 230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30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230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票据交换所 237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格局——市场与中介相互关系 242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242
金融体系再释 242
金融功能 242
现有的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观分析框架 242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 245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格局 245
对金融体系存在不同格局的论证 245
从家庭部门金融资产结构的差异看金融体系格局 245
两种金融体系格局的具体比较 245
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45
金融体系格局的演进趋向 245
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245
不同角度的理论分析 245
理论分析应持的出发点 245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245
把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245
传统银行的“衰落” 245
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245
Diamond-Dybvig模型 245
第四节 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258
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 258
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258
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 258
再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258
MM定理 258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258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265
第一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65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65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文书 265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267
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存款货币的创造 267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267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267
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前提条件 267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267
扩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 267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 267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277
关于“现金”的再说明 277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277
现金的增发与准备存款的必须不断得到补充 277
准备存款的不断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277
中央银行是否可以无限制地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准备存款 277
基础货币 277
货币乘数 277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277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283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是最节约的货币制度 283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283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283
第四篇 宏观均衡 283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289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89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289
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289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289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289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89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289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289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运用 289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面面观 297
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 297
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 297
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297
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 297
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 297
第三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301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301
资产选择 301
中国城乡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 301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301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301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306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306
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306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 306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306
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306
外国的和IMF的M系列 306
中国的M系列 306
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306
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306
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306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312
计划体制下的直接调控和市场体制下的间接调控 312
公开市场操作 312
贴现政策 312
法定准备率 312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312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312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31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312
规模管理 312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312
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320
第四节 有关货币供给的几个理论问题 326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326
“超额”与“失踪” 326
一个破解货币超额的模型 326
第十五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332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332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332
货币均衡与利率 332
市场总供求 332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332
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332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332
总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332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332
紧缩效应 332
第二节 总供求均衡模型AD-AS 340
AD-AS模型 340
总需求曲线AD 340
总供给曲线AS 340
曲线AD与曲线AS的位移 340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343
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343
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343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343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349
第一节 国际收支 349
什么是国际收支 349
国际收支平衡表 349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349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与国际储备 353
国际收支失衡 353
几种收支差额 353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353
国际收支的平衡——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 353
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353
国际储备的作用 353
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353
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 353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 358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358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358
我国的利用外资 358
外债和外债规模 358
我国的境外投资 358
资本外逃 358
第四节 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 362
贸易收支中本币资金与外汇资金的转化 362
资本收支与本币资金 362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362
中央银行有关外汇的操作 362
第五节 对外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366
外汇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366
外汇收支的调节作用 366
汇率对总供求的影响 366
国内经济是基础 366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71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371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371
对通货膨胀概念的诠释 371
通货膨胀的分类 371
通货膨胀的度量 371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375
强制储蓄效应 375
收入分配效应 375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375
比价的变动与不同经济集团利益的调整 375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375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 375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与滞涨 375
有没有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经济成长 375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380
成因和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380
需求拉上及其治理 380
成本推动说 380
供求混合推动说 380
中国改革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 380
第四节 通货紧缩 384
经济改革中令人困扰的问题——物价持续上涨及其突然消失 384
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解释 384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384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 384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 389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389
何谓货币政策 389
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 389
我国对货币政策认识的演变 389
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 389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 389
对目标不应作过分机械的论证 389
稳定国内物价与稳定汇率的关系 389
通货膨胀目标制 389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 389
相机抉择与规则 389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396
货币政策工具 396
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行政性手段 396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 396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396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396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应 404
货币政策的时滞 404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404
透明度和取信于公众问题 404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404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404
“复归”与“启而不动” 404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 404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治理通货紧缩 404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410
配合的基础 410
配合模式 410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比格局的变化 410
第五节 汇率政策 410
人民币是应贬值还是升值 410
米德冲突与“政策搭配理论” 410
克鲁格曼三角形 410
我国的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选择问题 410
从国际角度对人民币的战略思考 410
第六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和政策协调 419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419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 419
政策协调的层次 419
以规则为基础的协调和相机抉择的协调 419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障碍 419
第五篇 金融监管 419
第十九章 金融监管 427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 427
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427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427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427
金融监管成本 427
金融监管失灵问题 427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433
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 433
金融业自律 433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433
第三节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435
金融国际化 435
金融风险的国际化 435
金融国际化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435
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 435
监管竞争和监管套利 435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435
国际协调组织 435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基本内容 435
金融监管国际协调面临的困难及其前景 435
第四节 银行国际监管 443
《巴塞尔协议》 443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44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443
第六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443
第二十章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451
第一节 金融与发展 45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451
金融压抑 451
金融自由化 451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改革 451
第二节 金融脆弱性 459
何谓金融脆弱性 459
信贷市场的脆弱性 459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459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459
第三节 金融危机 464
何谓金融危机 464
普遍发生的金融危机 464
金融脆弱演化为金融危机的机制 464
金融危机的危害 464
金融危机的防范治理 464
中国的金融脆弱 464
“脆弱”但未导致“危机” 464
第四节 货币“中性”抑“非中性” 470
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论题 470
早期的货币中性说 470
质疑数量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470
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470
从货币职能讨论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470
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 470
货币政策应该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 470
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476
参考文献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