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义乌模式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陆立军,王祖强,杨志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518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义乌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义乌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义乌模式 1
一、义乌模式的形成与意义 2
(一)义乌模式的演变与特点 2
(二)义乌模式形成的历史社会原因 6
(三)义乌模式与区域合作交流 9
二、义乌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一)关于“义乌经验”的研究 13
(二)关于义乌模式的学术研究 17
(三)义乌研究“三部曲”—《义乌模式》与《市场义乌》、《义乌商圈》 21
三、本书的基本框架 23
四、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25
第一章 兴商建市:义乌模式的龙头和基石 30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0
(一)义乌市场形成的文化根源 31
(二)义乌市场的萌芽与创建:1978—1985年 32
(三)义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986—1991年 33
(四)义乌市场的全面拓展:1992—2001年 33
(五)义乌市场的国际化:2002年至今 34
二、义乌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因 35
(一)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 35
(二)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36
(三)政府掌控主导权 37
(四)坚持划行归市 39
三、市场在义乌模式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40
(一)义乌模式缘起于小商品市场 40
(二)义乌模式的成长以市场发展为前提 42
(三)市场发展新成果拓展了义乌模式的内涵 43
四、义乌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44
(一)内贸与外贸相结合 44
(二)会展与贸易相结合 46
(三)电子商务与有形市场相结合 47
(四)集聚与辐射相结合 48
第二章 市场与产业联动:义乌模式发展的独特路径 53
一、专业市场带动地方产业集群的兴起和扩展 53
(一)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带动 53
(二)专业市场的需求集聚效应 55
(三)专业市场内的激烈竞争 56
(四)共享式交易平台 57
(五)专业市场的全球交易网络 58
二、产业集群支撑专业市场的成长与升级 60
(一)产业集群对专业市场的支撑 60
(二)产业集群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61
(三)产业集群创新推动专业市场升级 62
(四)产业集群的分工网络与市场多样化需求 63
三、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3
(一)专业市场兴起、扩展与义乌经济发展 63
(二)产业集群成长、升级与义乌经济发展 65
(三)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67
第三章 “社会化维权”机制: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71
一、新型劳动关系是义乌和谐发展的基石 71
(一)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新型劳动关系 71
(二)新型劳动关系需要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72
(三)新型劳动关系需要工会发挥有效作用 74
(四)工会维权应走向社会化 75
二、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的机制与体制 76
(一)树立社会化维权理念 77
(二)构建社会化维权格局 77
(三)运用社会化维权手段 79
(四)社会化维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81
三、社会化维权机制与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 83
(一)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创建新型劳动关系 83
(二)企业主动营造新型劳动关系 84
(三)社会化维权获得劳资双方的认可 86
第四章 以商强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8
一、以商强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88
(一)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89
(二)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91
(三)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92
(四)探索农地经营使用权流转机制 93
二、以城带乡,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 96
(一)旧村改造和“小五化” 96
(二)率先制定并实施《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 97
(三)因地制宜、分层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98
三、努力消除城乡体制落差,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变 101
(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01
(二)引导农民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103
(三)努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105
第五章 完善服务与管理:新老中外义乌人和谐创业 108
一、构建基于广义信任的和谐共同体 108
(一)义乌外来人口概况 109
(二)流动人口柔性化管理 110
(三)外来建设者享受市民待遇 111
二、打造新型社会安全网络 114
(一)新形势下社会安全治理的新思路 114
(二)围绕和谐发展大局做好服务工作 115
(三)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管理新机制 117
三、推进不同民族和信教人员和谐创业 120
(一)民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120
(二)义乌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分析 121
(三)包容开放的民族宗教管理政策 122
四、积极探索涉外服务新机制 123
(一)提高涉外服务水平的新课题 124
(二)建立涉外服务、管理新机制 125
第六章 服务型有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128
一、撤县建市:由农村经济主导转向城市经济引领 128
(一)撤县建市是专业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结果 128
(二)撤县建市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130
(三)撤县建市的重大历史意义 131
二、撤乡并镇、撤镇设街道: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133
(一)乡、镇、街道区划改革的历程 133
(二)乡、镇、街道区划改革的必要性 134
(三)乡、镇、街道区划改革的绩效与意义 135
三、扩权改革:释放县域发展活力的战略举措 136
(一)1995年成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市 136
(二)建国以来市、县领导体制的变迁及改革要求 137
(三)浙江省四轮强县扩权改革的历程与绩效 141
(四)强县扩权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144
四、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147
(一)开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148
(二)构建365便民服务体系 150
第七章 经济社会和谐:义乌模式的发展趋势 155
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55
(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155
(二)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157
(三)义乌模式的发展趋势 161
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举措 162
(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经济活力 162
(二)完善“市(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164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67
(四)多管齐下,推动全民健身 168
(五)坚持政府主导,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170
(六)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71
(七)发挥新闻媒体功能,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172
(八)科学应对资源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74
三、义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77
(一)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制度建设 177
(二)认清自身优势,保持政策连续 177
(三)关注社会民生,实现重点突破 178
(四)尊重群众意愿,力促全民参与 179
第八章 义乌模式的拓展:“义乌商圈” 183
一、“义乌商圈”的内涵与形成机理 183
(一)“义乌商圈”的内涵与特征 183
(二)“义乌商圈”的形成机理 185
(三)“义乌商圈”与义乌模式的关系 186
二、“义乌商圈”的分工协作网络 187
(一)区际层面的分工协作 187
(二)省际层面的分工协作 188
(三)国际层面的分工协作 189
三、“义乌商圈”的功能与义乌模式的拓展 190
(一)大规模市场主导下的分工协调模式 190
(二)“义乌商圈”与地区间的分工和交换 193
(三)“义乌商圈”效应与义乌模式的拓展 197
第九章 义乌模式的发展环境:浙中城市群 204
一、“浙中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204
(一)“浙中城市群”概念的沿革 204
(二)“浙中城市群”的内涵 206
(三)建设“浙中城市群”的意义 209
二、义乌在“浙中城市群”中的定位 210
(一)义乌是“金义主轴线”的重要增长极 210
(二)“浙中城市群”的集聚指数分析 212
(三)义乌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 223
(四)义乌在“浙中城市群”中的功能 227
三、“浙中城市群”建设对义乌模式的意义 228
(一)突破义乌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 228
(二)提高义乌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9
(三)增强义乌模式的可扩展性 230
第十章 义乌模式的转型与提升:创新型国际商品名城 232
一、义乌模式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232
(一)义乌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232
(二)义乌模式的成长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235
二、义乌模式的提升:建设一“名城”五“中心” 238
(一)建设“国际商贸名城” 238
(二)支撑“国际商贸名城”建设的五个“中心” 241
三、义乌模式转型、提升的动力:全面创新 244
(一)创新是义乌模式转型、提升的根本动力 245
(二)建设具有义乌特色的创新型城市 247
(三)发展具有“1+1〉2”效应的新型专业市场 251
(四)全面提高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255
附录 亲历义乌改革开放与发展(1993—2008年) 260
一、义乌是学习市场经济的大学校 260
二、义乌的发展变化与我的切身体会 262
三、以义乌为基地培养理论创新团队 264
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探索者 268
后记 272